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,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关键生态廊道,总面积67946公顷,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。近年来,保护区创新构建了“调查-监测-管护”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,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。
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,2020年—2024年,保护区开展了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,采用网格化样方、样线、样地调查及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,获取了翔实的基础数据。
一是在林区布设红外相机300余台,覆盖率达80%以上,配备巡护无人机20余台,结合防火监控塔构建了自组网红外相机监测系统,构建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网络。二是通过采集新鲜粪便等生物样本,运用DNA分析技术精准分析生物多样性组成。三是建立红外相机数据分析系统,实现了对生物种群的动态监测与管理。
一是聘用当地居民86名作为护林员,充实一线管护力量。二是扎实开展“绿盾行动”,拆除人类活动设施57处,结合“植绿”项目,年均造林5000亩以上,建设野生动物迁徙通道。三是深入入山岔道、河边以及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,对林区内可能私设的捕兽夹、电网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排查清除,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和谐、安全的栖息环境。
通过近年来的严格管护和“植绿”“护绿”行动,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,空气、水质明显改善,更加适宜动植物生长繁衍。
通过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全面优化了管护站点基础设施,依托调查项目培养了170余名专业保护技术人员。